知识 > 专家观点 正文
首页 > 知识 > 专家观点 正文

小儿癫痫怎么治

包新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小儿癫痫怎么治

包新华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小儿神经内科

【专家解读】小儿癫痫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家长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药物治疗不满意者,还可采用生酮饮食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等手段。

包新华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小儿神经内科

擅长: 小儿癫痫,脑炎,癫痫,脑发育不良,惊厥,遗传代谢病,神经皮肤综合症,小儿多动症,发育迟缓。

简介: 教授,曾在香港、美国作访问学者,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诊治了大量的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在小儿神经遗传性疾病如的Rett综合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小儿癫痫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因而,家长需了解发作时如何处理,以及长期预防癫痫发作的治疗原则。

当患儿出现癫痫发作时,家长们千万不要乱了方寸,要赶紧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

首先,让患儿侧卧或平卧,将头部转向一侧,稍稍后仰,解开上衣,保持呼吸道通常,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必要时及时将分泌物吸出。

对于戴眼镜的患儿,要马上摘下眼镜,避免玻璃碎裂造成伤害。

适当按压人中,大多数患儿抽搐可在短时间内停止。

惊厥后要使患儿放松、镇静。

但如果抽搐不止,发作超过5分钟后,则要紧急寻求医生的帮助,通过药物来止惊,常用的止惊药物有地西泮(每公斤体重0.3 mg~0.5mg,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氯硝西泮(每公斤体重0.02 mg~0.06mg,稀释后静脉缓慢推注)等。

注意:

  1. 发作时不要强行按压患儿的四肢,制止患儿的发作。
  2. 民间喜欢把病人强行折曲成"盘腿坐位",连拍带捶加呼叫,其实,这些动作对终止癫痫发作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强力拉压折曲痉挛的四肢,容易造成骨折、脱臼或肌肉撕裂损伤。
  3. 别用刀叉、铁匙等坚硬的器械强力撬开他的嘴巴,撬掉牙齿反会导致误吸;
  4. 不主张家长用手指抠嘴,易被咬伤;可用布条缠筷子,放入病儿牙齿间,避免咬舌便于吸痰。
  5. 家长也不必急于做人工呼吸,尤其不可强行挤压胸部,以免造成肋骨、胸肺损伤。按
  6. 压人中力度要适中,笔者在行医过程中常常见到人中红肿、破溃的患者,癫痫常常是自行缓解,并非是所用力量越大越容易缓解,如果不能自行缓解,则需借助药物来止惊。

合理的药物治疗
癫痫作为一种慢性病,预防其发作最常用的手段是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是:

早期用药:出现两次及两次以上发作,或首次发作超过30分钟时应该开始抗癫痫药物治疗。对于发作间歇期较长的良性癫痫(1年以上甚至更长),可以暂缓药物治疗。

根据癫痫及癫痫综合征分类选药:部分性发作的单药治疗可选用卡马西平、丙戊酸、拉莫三嗪、妥吡脂、苯巴比妥、左乙拉西坦、左尼沙胺等;全面性发作的单药治疗可选用丙戊酸、拉莫三嗪、妥吡脂、左乙拉西坦等;发作分类不确定的癫痫可选用丙戊酸、拉莫三嗪、妥吡脂、左乙拉西坦等;部分性癫痫单药治疗无效需添加其它药物治疗时,可选用所有新型抗癫痫药。

首选单一用药:强调单药治疗,当首选的一种一线药物已达最大可耐受剂量仍然不能控制发作,可换另一种一线或二线药物治疗,如果两次单药治疗无效,再选第三种单药治疗获益的可能性很小,预示属于难治性癫痫的可能性较大,可以考虑合理的多药治疗。应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避免有相同的不良反应、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肝酶诱导的药物合用。

用药剂量个体化:不同个体对药物代谢的速度不同,需要监测血药浓度,一般测定清晨空腹服药前的药物浓度(谷浓度),根据浓度调整药物剂量,进行个体化用药。

根据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用药:根据药物代谢的半衰期,决定每日用药的次数。

疗程:抗癫痫药需坚持服用,直至未次发作后2~5 年,开始缓慢减量至停药。经过上述科学的药物治疗,60%~80%的患儿癫痫发作可以得到完全控制。

除以上提到的抗癫痫药物,在某些特定的癫痫与癫痫综合征,还会应用激素治疗,如在婴儿痉挛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伴中央-颞区棘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获得性癫痫失语综合征等常常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在痫药物治疗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坚持规律服药,定期随诊。需观察治疗反应,测定药物浓度,监测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1. 药物过敏;
  2.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如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贫血等;
  3. 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4. 其它少见的副作用常与特定药物有关。

药物副作用并非每个患儿一定会发生,即便发生了经过处理多数可以恢复。

孩子会“变傻”吗?

很多家长担心用药后孩子会“变傻”,而实际上新型的抗癫痫药物大多对认知无影响,相反,由于癫痫的有效控制,患儿的认知常常得到改善。

其它治疗

药物治疗不满意者,还可采用生酮饮食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等手段。

分享至
相关文章
看过本文的用户还看了
文章搜索

热门文章

关注宝宝 成长测评

知名三甲儿科医生推荐

科学记录成长,随时咨询专家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2013-2015 凡鱼创想.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5987号 京卫网审[2014]第02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