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 专家观点 正文
首页 > 知识 > 专家观点 正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

张晓蕊 北京人民医院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

张晓蕊 副主任医师 北京人民医院 儿科

【专家解读】早产是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或缺乏的最主要因素,此外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受体液pH值、体温、肺血流量和激素的影响;围生期窒息,低体温,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母亲低血压所致的胎儿血容量减扒以及IDM由于其血中高浓度胰岛素能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都会诱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张晓蕊 副主任医师

北京人民医院 儿科

擅长: 新生儿疾病,婴幼儿生长发育,儿科常见病。

简介: 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方向为新生儿疾病及婴幼儿生长发育。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覆盖在肺泡表面,可降低其表面张力,防止呼气末肺泡萎陷,保持功能残气量(FRC),稳定肺泡内压,减少液体自毛细血管向肺泡渗出。

早产是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或缺乏的最主要因素,此外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受体液pH值、体温、肺血流量和激素的影响,因此,围生期窒息,低体温,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母亲低血压所致的胎儿血容量减扒以及IDM由于其血中高浓度胰岛素能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对PS合成的促进作用等,均可诱发RDS。

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或缺乏,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呼气末FRC明显减少,肺泡萎陷,肺顺应性降佩吸气时作功增加并且肺泡难以充分扩张,潮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减少,导致CO2潴留(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肺泡通气量减少,而肺泡血流相对正常,通气/血流值降低,引起缺氧,进而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缺氧及混合性酸中毒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漏出,肺间质水肿和纤维蛋白沉着于肺泡内表面形成嗜伊红透明膜,使气体弥散障碍,加重缺氧和酸中毒,进而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形成恶性循环。重者也可发生PPHN。

分享至
相关文章
看过本文的用户还看了
文章搜索

热门文章

关注宝宝 成长测评

知名三甲儿科医生推荐

科学记录成长,随时咨询专家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2013-2015 凡鱼创想.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5987号 京卫网审[2014]第0226号